近日,四川省地质灾害指挥部办公室印发了《汛期地质灾害防范应对十条措施》,这十条举措涉及防控体系构建,预警监测能力提升,培训演练,避险人员管控等方面。
据了解,今年入汛以来,四川连续遭遇多轮强降雨天气过程。受极端天气影响,累计发生地质灾害825起,同比去年增长近7成。面对严峻的防灾形势,全省上下攻坚克难,实现地质灾害成功避险27起,避免1093人因灾伤亡。
四川省自然资源厅相关负责人介绍,去年,“三避让”“三个紧急撤离”“空心村”五位一体避险结对帮扶等一批地质灾害防范工作措施,已被省委、省政府固化提升为防灾工作刚性要求,在基层较好地得到了贯彻落实,并发挥了积极的防灾减灾作用。今年,省地质灾害指挥部组织力量复盘总结、检视不足、预判风险,形成了汛期地质灾害防范应对十条措施。
据介绍,这十条措施,借鉴了甘孜州、凉山州包保责任制;乐山市峨边县、宜宾市筠连县突出抓好“雨中巡查、雨后核查”;泸州市大胆探索科技防灾等等,既有案例的好做法好经验,又有教训问题的应用转化。不仅适用于常态化防灾,又有极端天气情况下精准、管用的应对之举。
附录:
《汛期地质灾害防范应对十条措施》主要内容:
强化责任落实,构建终端发力末端见效机制;
强化隐患点和风险区“三查”全覆盖,提升“点面结合”双控水平;
强化“人防”“技防”有机衔接,探索提升监测预警效能;
强化宣传培训和演练,特别加强夜间、“三断”等特殊情景下的避险演练,提升群众防灾避险能力;
强化提前避让,适当扩大转移范围,确保应转尽转;
强化避险结对帮扶,加强人员管控安置,确保“不安全、不返回”;
强化管行业必须管地质灾害,落实在建工程、旅游景区和公路、铁路沿线防灾措施;
强化集中攻坚,确保按时完成地质灾害防治项目,夯实防灾减灾基础;
强化能力建设,充分发挥技术支撑单位作用,确保防灾工作科学高效推进;
强化明察暗访机制,确保推动问题整改落实到位。